國產化率認證報告:熱界面材料國產化率已提升至23.1%,產業鏈技術突破
?
隨著AI技術迭代與新能源產業加速滲透,電子器件散熱需求持續攀升,熱界面材料(TIM)作為關鍵熱管理媒介迎來重要發展機遇。當前,我國熱界面材料國產化率已提升至23.1%,產業鏈基礎技術突破為其高端化與規?;瘧锰峁┝酥匾?。
(1)AI手機領域:當前隨著國內外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,AI技術的普及對終端設備的散熱性能提出更高要求。中金企信統計數據顯示,2025年中國新一代AI手機市場出貨量預計達1.18億臺,同比增長59.8%,占整體手機市場的40.7%。熱界面材料作為核心散熱方案,在導熱硅脂、凝膠等領域的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。與此同時,智能穿戴設備、AI服務器等新興場景的拓展,進一步擴大了高導熱材料的需求空間。
(2)新能源汽車與智算中心領域: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普及推動TIM在動力電池、電驅系統等領域的需求激增。此外,數據中心向“智算”升級帶動服務器散熱需求,預計2028年中國智算中心市場投資規模將達2886億元,較2023年增長超3倍。熱界面材料在液冷系統、芯片封裝等環節的應用占比持續擴大,成為產業鏈關鍵增長點。
(3)市場規模現狀:根據統計數據:全球熱界面材料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24.8億美元增至2034年的76.2億美元,年復合增長率達11.9%。中國市場增速與之同步,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為11.3%,顯著高于傳統材料領域。
目前,國內企業在熱界面材料上游關鍵環節已取得顯著進展。例如,有機硅作為TIM核心基材(占比42.9%),行業集中度提升后產能利用率逐步優化;球形氧化鋁作為主流導熱填料,2022年國內市場規模占比達22%,頭部三家企業占據65%的出貨份額;人工石墨散熱膜領域,國內企業更是占據全球70%的市場需求,打破日韓廠商壟斷格局。
借助PI膜等上游原料國產化突破、中游制造工藝升級及下游客戶端深度綁定,國內熱界面材料企業逐步向高端市場滲透。例如,人工石墨散熱膜通過成本優勢與技術迭代,已實現對Panasonic、Graftech等國際品牌的替代。未來,產業鏈協同效應將進一步推動國產化率向30%以上邁進。
同時,隨著半導體、新能源等戰略產業的自主化需求升級,國家政策對高性能材料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。與此同時,國內企業通過研發高投入(部分企業研發占比超10%)加速產品矩陣拓展,逐步從單一材料供應商向散熱方案綜合服務商轉型,為國產替代提供長期動能。